「甘肃生态环保行」400亩水源涵养林带为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筑起绿色屏障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关系万家。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岸门桥的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是兰州市主城区唯一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全市360万人饮用水供给的重任,被称为兰州市民的“大水缸”。今天上午,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走进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一番实地踏访。
“保护饮用水源 造福兰州人民”。
主题雕塑。
走进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标志着水源地的主题雕塑,雕塑用鲤鱼姑娘的独特造型,表达了保护水资源的美好期望和祝福。通往河对岸柴家台村的吊桥,如同一条玉带绕在母亲河上,桥下滔滔黄河水一路奔流。河岸边成片的水源涵养林郁郁葱葱,以金叶榆、柽柳、沙枣、紫穗槐为主体的近百亩景观林带,用勃勃生机构筑起了一道守护水源地的绿色屏障。远处黄河岸边矗立着的“保护饮用水源、造福兰州人民”标牌,在无声地提醒着每一位来者,时刻牢记保护水源地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水源保护区的醒目标牌。
“这一片涵养林的树木超过8000棵,长成这样确实很不容易,我的职责就是专门给水源涵养林浇水。”来自永登县的工人廖平安说。记者了解到,在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除了这些日常维护的工人外,还有巡逻的西固区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定期前来进行水样采集的水质监测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确保兰州市民饮水安全。
工人在水源地保护区给树木浇水。
要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柴家台村村民最有话语权,因为他们每天进出村庄都要从横穿水源保护区的黄河吊桥上经过,他们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变化。“水源地保护工程确实好,吊桥两侧的路面硬化了,我们出行方便多了。以前河边的废弃荒滩,都治理成了涵养林区,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好了……”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沿河道总长度23.8公里,总面积57.26平方公里,承担着全市360万人口的饮用水供给,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水源保护区内奔涌的黄河。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局长金晖告诉记者,为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2015年12月30日,总投资16179.42万元的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已于2018年3月27日通过兰州市政府验收并批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控源+治理”为核心内容,集中开展维护、宣传、监控等工作,完善界标、警示牌、宣传牌等环保标识,建立健全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埋设排污管道、安装检查井、建设污水处理站等工作,对柴家台、梁家湾、岸门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水源涵养林建设方面,采取树种结合方式,沿一级保护区南岸修建防护景观林带及景观节点,共建设防护林带6.8万平方米、涵养林带7.9万平方米,河滩、湿地15.8万平方米,形成了点面结合、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生态保护区。环境风险防控方面,沿西行线设置防撞设施,在道路北侧靠近黄河一侧修建道路防撞护栏1530米、防渗渠710米和事故应急池2座,进行流动污染源防治。自身能力建设方面,通过采购自动液态滴定装置等相关监测仪器,全面加强水质常规检测能力,有效防控和应对水质污染等应急事件。
水源涵养林筑起了一道守护水源地的绿色屏障。
“我们沿一级保护区南岸修建防护景观林带、景观节点、涵养林、湿地以及生态护坡等工程,将水源保护区建设成优良的生态性水源地保护区。不但能滞缓径流、阻挡泥沙、涵养水源,减小降水径流对保护区的淋洗冲刷,并且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清洁空气,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金晖说,西固区政府已把项目后期长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将成立专门管护队伍,制定长效管理方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配备资源和力量,在饮用水源监测预警、执法监管、应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水源保护和水污染联防联治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美丽中国 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大型采访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指导,甘肃日报社、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甘肃新媒体集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中共兰州市委网信办等协办,每日甘肃网、新甘肃客户端承办。接下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来自新华网、中新社、西部网、大众网、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日报·ZAKER兰州等30多家网络媒体的40多名记者,将运用融媒体、新技术,通过及时、立体、深度的报道,践行新闻工作者的“四力”、用沾泥土带露珠、丰富多彩互动性强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甘肃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突出成就。